医馆动态>动态详情
精神心理疾病会遗传吗?
精神心理疾病,如精神分裂症、抑郁症、焦虑症等,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极大的痛苦,还常常引发关于其遗传性的担忧。那么,精神心理疾病究竟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?又该如何应对呢?
从遗传学来说,我们的遗传物质DNA,决定了人们对精神疾病,甚至某些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。一般来说,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精神心理疾病,子女患病的风险会相对较高。父母一方患病,孩子患病概率为15%;父母双方患病,孩子患病概率为40%;在同卵双生子中,如果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症,另一方患病的可能性约为48%;而在异卵双生子或兄弟姐妹中,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,约为17%。
目前已知的精神疾病中,精神分裂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、重性抑郁症、自闭症、强迫症、焦虑症、多动症、精神发育迟滞等与遗传因素有关,但是不能完全确定遗传方式。所以,这些数字只是大致的估计,并不能准确预测每个个体的患病风险。实际上,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那么精神类疾病患者如果想生育孩子,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?
首先,要由专业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全面评估,看是否适合生育。例如,目前还有没有症状?服药的剂量是治疗量,还是维持量?是否需要停药?如果停药该怎么做?
其次,如果确定要生育,那么宜早不宜晚。人的基因是动态变化着的,基因的损伤、缺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,年龄越大,更多的遗传缺陷会累积上来。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,40岁以上的男性如果要孩子的话,孩子出现孤独症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。
再次,生活环境对精神心理疾病的影响同样重要。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、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,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,将大大减少后代患病几率。
最后,做好定期体检和心理评估,及时发现身体或心理异常,及时干预治疗,可以有效降低发病几率。
精神心理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,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。遗传因素、环境因素、心理社会因素等共同作用,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。因此,我们不必过分担心遗传问题,而应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,以降低患病风险。